close

nEO_IMG_IMG_2894

就在一滴水旁的是成名已久的滬尾礮臺

以下摘錄自:http://www.tshs.ntpc.gov.tw/content/travel/monuments_main.aspx?sn=10&sn2=21

滬尾礮臺現址位於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4號。位於五虎崗的第一崗,視野良好,可遠眺淡水河口及關渡大橋,四周景觀盡收眼底,可惜今為樹木所遮。礮臺西側為淡水忠烈祠,東側為臺灣高爾夫球場,北側為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,現定為國定古蹟。
  西元一八八四年的中法戰爭-滬尾之役。西元一八八四年八月一日,法軍奉命向基隆進攻,就此展開「中法戰役」,此戰役亦稱「西仔反」。當時臺灣巡撫劉銘傳,發現淡水的重要性,因為法軍可以利用淡水河直接進入臺北府城,因此決定棄守基隆,把兵力改移至淡水。當時清朝曾在淡水的沙崙、中崙、油車口先後修築礮臺,但在中法戰爭時,法艦砲轟淡水,這三座礮臺幾乎被法軍摧毀。
劉銘傳任命提督孫開華,負責整修淡水防禦工事,以填石塞港,佈置水雷,建造城岸,修築礮臺。 十月八日 時,滬尾在孫開華帶領的清兵及地方士勇所組的義勇軍,奮勇抗敵終告擊退了法軍。而淡水居民為了憑弔在中法兩軍交戰中陣亡的將士,所以定農曆八月二十日為「中崙白刃戰紀念日」,居民們都會以「拜門口」的方式,供奉祭品及上香焚紙錢的方式來祭祀,此祭祀至此仍未間斷,延續百餘年。
中法戰爭後,劉銘傳深知臺灣海防的脆弱及重要性,遂加強臺灣海防的建設,所以決定在各個海口增建礮臺以利防禦。

劉銘傳知道中國砲船、科技、訓練方式,皆遠遜於外國的船堅砲利,所以就採取「師夷之長以制夷」,希望能學習到外國先進的技術,所以特別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(Lieut Max E. Hecht)負責督造,以西洋礮臺為建築範本,於一八八六年在澎湖、基隆、滬尾、安平、旗後等五處海口趕造十座新式礮臺。其中,滬尾有兩座礮臺,一為「北門鎖鑰」,即今之滬尾礮臺,另一為「保固東瀛」,但今已不見其遺跡。劉銘傳還透過英商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「阿姆斯脫朗」大砲三十一尊,並全數安裝於這十座新礮臺上。光緒十五年(1889)大砲安裝完竣,但是滬尾礮臺實際並未參與戰事,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,也是劉銘傳在臺灣本島所建礮臺中,唯一碩果僅存的一座,所以具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。
而到了日治時期,日軍撤走滬尾礮臺內的四門大砲(所以現在礮臺內已經沒有大砲了,現今仍遍尋不著,懷疑當初為日軍所熔),改將此地作為砲兵射擊的練習場。臺灣光復後,滬尾礮臺改由國軍駐防,民國74年(1985)由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,精省後轉歸臺北縣政府管理,並經整修開放供民眾參觀。

其實不是我懶得打,只是與其我寫的有可能出錯,還不如直接摘錄自官方網站的描述會比較精準~~

其實這個地方來過幾次,總覺得他是一個很奇特的地方!!他的佔地很大,進去後有一個很大的廣場,中間是過去辦公室的殘跡,我很喜歡進入到四周的廂房中,然後閉上眼,想像著過去曾有駐兵在此活動戰備的情景!!

看著牆上的洞孔,可以想像過去是駐兵休息床的支架,看著每個通道,可以想像過去駐兵在此通道間忙碌的奔波著,只為了進行一此防禦或執行一次演習~~

看著牆壁上彈藥的孔洞及地上砲台的痕跡,就可以想像過去當戰事來臨時,這裡是如何地在進行反擊及操演~~

但當睜開眼,看到目前的情景,枝頭被風微微吹拂而擺動,草皮上有狗兒及人們輕鬆恣意地奔跑及散步~~這種生活還真好呢!!

地址: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4號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 

nEO_IMG_IMG_2901

牆壁可看出過去斑駁的痕跡

nEO_IMG_IMG_2868

這就是兵舍的入口

nEO_IMG_IMG_2869

nEO_IMG_IMG_2870

窗戶透進的光

nEO_IMG_IMG_2873

其實整個環境是很寧靜的,地上也鋪滿白色碎石,可以讓人在這好好的沉思

nEO_IMG_IMG_2877

中間就是過去辦公廳舍基礎的遺跡

nEO_IMG_IMG_2879

nEO_IMG_IMG_2880

 

nEO_IMG_IMG_2881

穹窿式甬道為士兵活動空間,內部區隔為兵房及彈藥室。部份甬道保持原貌,其餘目前規劃為展示空間

nEO_IMG_IMG_2882

過去放砲彈的空間

nEO_IMG_IMG_2883

往上走就能看到砲座安置的位置

nEO_IMG_IMG_2884

大砲已失,只留基座~~

nEO_IMG_IMG_2885

這是室內空間的通風孔,避免內部空氣不良

nEO_IMG_IMG_2886

nEO_IMG_IMG_2887

這裡是屬於掩蔽式房舍,過去士兵所有的生活起居和辦公都在這裡進行

nEO_IMG_IMG_2889

nEO_IMG_IMG_2892

 

 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golf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