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 MAP上看到的新竹車站
歷史
清光緒十二(1886)年,台灣巡撫劉銘傳,鑒於島內交通不便及鐵路對國防與
經濟發展之重要,奏准清廷興建台北至新竹間鐵路,遂於光緒十三(1887)年
開始動工,光緒十九年(1893年)完工通車,同年11月開始營業,當時每日行
車次數僅有6次,旅客人數每日平均約400人。位於今憲兵隊附近(公園里東大
路邊)的新竹火車站票房是最早的新竹站;日本據台之初曾因戰時而暫停營
業,到光緒卄二年(1896年)7月5日 恢復通車,站址遷移至今東大路與鐵道交
叉處北側,亦即今日的貨運站附近,日據時代稱之為『新竹驛』,站房面積僅
44坪 ,十分簡陋,但卻仍是台灣鐵路的大站。
昭和三年(1928年)增建右側辦公室,二次大戰期間曾遭盟軍轟炸部分毀損,
民國38年初才整建完成。民國55年為因應本線、支線貨運量激增與調車業務日
趨繁忙暨配合台灣肥料公司新竹場擴建後之運輸需要,擴建貨運站;民國58年
6月完成起用,客貨運業務正式分開,以迄於今。
現有站房完成於大正二年(1913年)3月31日 ,是台灣西部縱貫線上現存日治
時代『長老級』的火車站,由日人松口崎萬長設計,和台灣總督府、台北新公
園內博物館都屬於同期的巴洛克式風格的西式建築;87年3月5日 經「台灣省古
蹟評鑑審議會議」決議列為二級古蹟,復於87年6月23日 經省府公告指定為省
定古蹟,範圍包含車站本體及與車站本體同寬之第一月台。 民國89年10月12日
鑒於站房老舊,年久失修,由內政部編列預算,新竹市政府發包整修,於 民國
90年11月30日 竣工。
建築特色
就外觀來看新竹火車站,正面大面突出的曲面特色,斜面的屋頂朝中央於四
方形的鐘塔上終結;此鐘塔四面皆可看到時鐘,為一大特色;橢圓形的窗戶、
希臘式山牆鐵柱、乳丁,柱頭軍人勳章等等,使得原本的建築,隨著巧妙的設計
而具有奇妙的動感。走入車站內部,在剪票口上方可看到典雅的神殿式浮雕鑲
在牆壁上,另有柱身凸出圓球如古鐘的柱子等,呈現出設計者對建築美學的觀
點。每年的3月31日 是新竹車站的站慶,八十多年的車站,伴隨許多人的成
長。然而憂心的是,有可能像台中、台南車站,因地下化而面臨拆除改建的危
機,實際上許多被拆建的車站最後都變成單調的建築物,而新竹車站始終還是
表情豐富地屹立在那裡,希望大家能多關懷一些即將被拆除或改建的歷史性建
築吧!!
新竹車站設計者是當初任職於總督府鐵道部松崎萬長,建築樣式融合了部分巴
洛克建築樣式的風味,加上陡斜的複折式屋頂與老虎窗,同時在柱體,牆壁轉
角與開口部四周等結構應力集中的地方,加強石造的結實感,使得整體建築物
呈現繁複卻不失莊重,嚴肅卻又不失親和的建築風味來。設計者的巧思,使火
車站成為新竹的門戶與都市的地標。
資訊
u 目前為一等站。
u 除下行直達自強號1005次、1021次;半直達自強號1009次、1195次及北上直達自強號1120次,半直達自強號1188次外,各級列車均有停靠。
u 北部通勤電聯車的維修基地,也是西部幹線區間車的主要始發站之一。
u 內灣線於本站東北自縱貫線分歧,由於內灣線新竹—竹東段配合六家線興建與內灣線改善工程而暫時停駛,該線列車目前亦暫不行駛至本站載客,改以客運接駁。
相關解釋
巴洛克式建築
巴洛克式的建築源於十七世紀的法國,當時法國是最強的國家,法王便透過官
方的宮廷顧問設計新的宮殿、教堂風格,於是充滿躍動的巴洛克式建築便逐漸
取代了缺乏變化的文藝復新式建築。
如何能分辨八洛克建築的特徵呢?最簡單的區分法就是:如果一棟建築採用許
多不規則的曲線或曲面,或是特意將一定的型態連續性截斷,然後轉換為別的
線條,則該建築大致上即屬巴洛克建築了。
鐵道分站等級
台鐵現行車站等級分為:特等站、一等站、二等站、三等站、甲種簡易站、
簡易站、招呼站。該等級是根據各車站的營運收入、客貨運業務、運轉行車
和其他因素等為評定標準,作為其派員之標準。並非單純以客運業務作為依
靠。車站等級亦未是列車停靠之依據,這也就是為何台鐵有沒有旅客列車停
靠的一等站及沒有客貨運業績的一等站原因。本版本取自台鐵官方資料,如
有錯誤,一切以台鐵資料為準。
|
以下為一九六0年代,台鐵車站等級評定標準(取自臺灣省通誌卷四經濟志
交通篇): |
臺灣鐵路各車站,係依照1.營業進款,2.客運業務量,3.貨運業務量,4.車站
與所在地環境四項因素評定其等級。每項因素各以一百分為滿分,內容規定
其詳,總分共為四百分。凡客貨運兼辦之車站。則以上述四項因素計分之總
和,為評定等級之標準。至專辦客運或專辦貨運之車站,則以營業進款與業
務量之和乘一點五倍,再加環境得之總和,為評定等級之標準。其評定等級
之標準如下: |
車站等級 |
分數 |
說明 |
一等甲級站 |
300分以上 |
|
一等乙級站 |
250分以上 |
|
二等甲級站 |
200分以上 |
|
二等乙級站 |
170分以上 |
|
三等站 |
不滿170分 |
|
簡易站 |
|
未有正式車站設備而設站房者 |
招呼站 |
|
未有正式車站設備亦無站房者 |
一九六0年代台鐵各線二等以上車站 |
||||
路線 |
一等甲級站 |
一等乙級站 |
二等甲級站 |
二等乙級站 |
縱貫幹線 |
基隆、臺北、華山、新竹、彰化、嘉義、臺南、高雄、高雄港 |
八堵、萬華、桃園、竹南、員林、新營 |
板橋、鶯歌、中壢、田中、二水、斗六、斗南、隆田、岡山、鼓山 |
松山、樹林、竹北、大甲、清水、沙鹿、林內、大林、善化、左營 |
臺中線 |
臺中 |
豐原 |
苗栗 |
|
屏東線 |
|
屏東 |
鳳山 |
九曲堂、潮州、林邊、枋寮 |
宜蘭線 |
|
宜蘭 |
瑞芳、羅東、蘇澳 |
猴洞、三貂嶺 |
淡水支線 |
|
|
|
北投、淡水 |
內灣支線 |
|
|
|
竹東、內灣 |
東勢支線 |
|
|
|
東勢 |
集集支線 |
|
|
|
水裡 |
臺東線 |
|
花蓮、玉里、臺東 |
|
花蓮港、光復、關山 |
台灣鐵路管理局其實並無「通勤站」這個車站等級,而「三等站」確實是有,
「通勤站」其實就等於「簡易站」,通勤站的定義是方便旅客通勤上下班(學)
而設立該站,也就等於現在的「簡易站」等級,而電視上會說是通勤站,應該
是車站屬性用途,車站屬性用途和車站等級是不同的,車站屬性用途有:
客運用/貨運用/客貨運用/通勤用(4種屬性),
車站等級分為:特等站/一等站/二等站/三等站/甲種簡易站/簡單站/
招呼站(7個等級),
而媒體會說是「通勤站」,應該是只車站屬性用途,但確將車站屬性用途與車
站等級混用,而讓許多觀眾混淆。則「簡易站」與「三等站」的差異主要差別
是在派員方面及該站之旅客營運量等來分級,簡易站派員方式是由臨近三等站
以上車站負責管理,並由管理站派人員至被管理站剪收售補票,但沒有站長及
副站長,則三等站是獨立管理,有站長一名及副站長兩名輪行車三班制,也會
有人員剪收售補票。
所以說近幾年設立的三坑/太原/大慶/大橋/嘉北/大村這6個車站的等級
是:簡單站;車站屬性用途:通勤用。